辭舊迎新之際,央行大招一個接一個。
條碼支付規范剛發布,支付機構顧客備付金交存比率又調整了。
日前人民銀行下發文件,2018年起,支付機構顧客備付金集中交存比率將由現行20%左右漸漸提升至50%左右。
備付金通俗來講就是在網上購買產品或服務時,由顧客支付的貨款,在顧客收到貨并且做出確認之前,一直存放在支付機構賬上的資金。
雖然備付金的所有權是支付機構顧客,但以支付機構名義存放在銀行,由銀行向支付機構支付利息,支付寶、財付通等支付機構借此躺著賺了不少錢。
依據規定,備付金集中存管將來,將不再產生利息,支付機構無疑將會失去一大塊蛋糕。
支付機構備付金將由20%調整到50% 據央行旗下金融時報報道,2018年1月仍實行現行集中交存比率20%,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升,至2018年4月才將集中交存比率調整到50%左右。
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負責人在同意記者采訪時表示,支付機構顧客備付金集中存管規范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網絡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決策部署的要緊舉措,該規范自2017年初打造以來推行進展順利,市場各方對集中交存比率逐步上調已有預期。
今年1月,央行發布《關于推行支付機構顧客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情的公告》稱,自4月17日起,支付機構應將顧客備付金根據肯定比率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
初次交存的平均比率為20%左右,央行目的為最后達成全部顧客備付金集中存管。
根據這份文件規定,備付金集中存管將來,將不再產生利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之所以要進行備付金集中存管,是由于此前各家支付機構將顧客備付金以自己名義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戶存放,顧客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
央行方面曾指出,顧客備付金分散存放主要有四方面風險: 一是顧客備付金存在被支付機構挪用的風險。
比如,2014年12月,上海暢購企業服務公司發生挪用顧客備付金事件,導致資金風險敞口達7.8億元,涉及持卡人5.14萬人。
二是一些支付機構違規占用顧客備付金用于購買理財項目或其他高風險投資。
三是支付機構通過在各商業銀行開立的備付金賬戶辦理跨行資金清算,超范圍經營,變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組織的跨行清算職能。
甚至有支付機構借此便利為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通道,也增加了金融風險跨系統傳導的隱患。
四是顧客備付金的分散存放,不利于支付機構統集資金管理,存在流動性風險。
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267家支付機構吸收顧客備付金合計超越4600億元。
平均每家支付機構開立顧客備付金賬戶13個,最多的開立賬戶達70個。
支付機構躺著賺錢愈加難 經濟察看網報道,一家總部坐落于上海的支付機構副總裁表示,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的利息收益是支付機構不舍得舍棄的蛋糕,因此,支付機構推進集中存管的動力非常弱。
支付機構顧客備付金和銀行結算的利息收益是根據日均資金沉淀量,根據協議存款的方法計算的。
這意味著,支付機構的顧客備付金沉淀量越高,銀行給予的利息就越高。
上述支付機構人士表示,協議存款的價格區間基本是在年化3%左右,高的能達到4%以上,二線支付機構備付金的日均沉淀量就能達到30億50億,也就是說一家二線支付機構一年在銀行獲得備付金利息就達到1億以上,遠比外面估算的要高。
更別說支付寶、財付通如此的行業巨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通過顧客備付金賺利息,對支付機構來講,等于無風險套利,只須吸納顧客備付金,就能躺著賺利差,這個利差空間甚至比很多銀行商品的利差空間還高。
中金固收團隊覺得,提升備付金交存比率意味著網絡金融的蛋糕被切掉了一塊,影響中間機構的收入,由于很多支付機構通過擴大顧客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中間沉淀的資金本來第三方支付機構是可以用,進而獲得收益,如此做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收益有比較大的影響。
同時,備付金交存比率提升后支付機構存放在銀行的資金更大比率不能用,等于央行收購流動性。
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稱,從目前央行賬戶中的非金融存款來看,備付金大約在5000億左右,提升10%的繳存比率大約會讓銀行損失500億的流動性,假如考慮繳存比率上升后,銀行繳準基數的下滑,銀行流動性耗損會更少,對資金面的擾動不大。
人民銀行表示,將依據具體狀況靈活拓展公開市場操作,對沖支付機構顧客備付金集中交存比率調整的影響,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