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造財富方法已經到了4.0年代了,但大多數人的思維還停留在1.0年代。
這就是這個年代最大的迷惘,以至于不少人真的不了解自己能干什么了,甚至開始病急亂投醫,今天大家就來梳理一下其中的邏輯。
此文不長,你可以讀的慢一點,戒驕戒躁。
財富1.0年代的思維收益差價 載體:實體 市場:賣方市場 這個年代大概是從改革開放開始一直持續到2002年,這是一個商品相對短缺的年代,此時勞動力充沛又便宜、資源的開發效率較低、大家的需要也非常粗放。
于是各種物質商品被源源持續的生產出來,然后去努力滿足大家的需要。
由于社會需要商品去填充至每個角落,在這種大背景之下,商品的生產和流通就非常重要,負責生產的就是各種工廠,負責流通的就是各種商家、批發商、線下門店、各種企業等等。
水木然記得上世紀90年代的老家(安徽北部)的集市上,常常會有如此的事發生:有一些勤快又精明的人跑到浙江的工廠里去批發一些面料、被單之類的擺攤來賣,然后每次都被一搶而空,為何呢?就是由于看到這么好看的東西感到非常新鮮啊,而且物美價廉。
所以供不應求的情況決定了整個市場是賣方市場。
這個階段財富的核心關鍵字是:差價。
工廠賺取的是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差價,企業賺取的是商品從原產地到目的地的差價。
當然,他們都大大的促進了產品的流通,維系了商業興盛,支撐起經濟進步的同時,也給自己創造了財富。
既然是差價型思維,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靈通性。
譬如浙江溫州人就從做小買賣開始,在全國各地不斷來往過程中,漸漸學會了各地的商品價格行情走勢。
因此他們飛速在全國各地滲透,成了中國第一批經濟弄潮兒。
而其中一部分溫州人不再滿足賺差價,他們開始從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產各種商品,(以輕工業、快消品為主),慢慢就進步成了工廠。
工廠再形成工廠群、然后就是產業集群、上下游產業鏈,中國制造業就是這么進步起來的。
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什么時間呢?一直持續到網絡、電商的興起。
財富2.0年代的思維單品大量 載體:傳統網絡 市場:第三方市場 從誕生網絡的那一刻起,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注定要被改寫。
從2003年開始,中國就在漸漸進入電商年代。
此時,社會的生產方法依舊沒變,但消費方法發生重大變化。
對于商業來講,各種第三方平臺將所有些商品(包含價格、水平)在你面前呈現的一目了然,它徹底撕裂了人為和地區制造的差價信息,再加上買賣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遞的進步,產品流通的卻更快了。
而此時中國商業地產經過30年的進步,同質化愈加緊急,目前隨意走在一條街道上,十家小店中起碼有一半多寫著甩賣、清倉,全場特價。
于是,一大量單純靠信息不對稱來賺取差價的企業也順其自然的被淘汰了。
然而,一批人倒下,就勢必會有一批人站起來,這是鐵律。
而且當時網上開店是不收費的,本錢幾乎為零。
于是第一批從線下門店轉型到店鋪(剛開始的淘寶店主等)的人,都是最懂這個年代的人,理所當然的收成了財富。
因為電商不受現實空間限制,所以比較容易產生邊際效應(即:商品銷售量越大本錢越低),所以非常合適單品大量的商品,店鋪們最喜歡的就是熱賣商品,小米手機、褚橙等等也是當時成功的代表。
此時還有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因為第三方平臺主導著流量和排名,賣方市場飛速變了第三方市場。
哪個主導市場,哪個就在分錢,這也是個鐵律。
所以,在電商年代,大家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比較賺錢的是第三方平臺。
阿里巴巴的價值和市值一直在上漲,京東雖然在虧錢,但市值巨大。
而那些店鋪們不只需要研究各種第三方平臺的運營規則,還要燒錢買廣告位和流量,才能引來買家。
再加上店鋪愈加多,而第三方平臺的展示地方有限,于是廣告費愈加高(性價比也愈加低)。
再加上此時產品都是大同小異的,買家比價太容易,致使價格戰愈加激烈,店鋪只有持續的營銷、刷單才能產生買賣量,所以店鋪的本錢不斷攀升。
而此時,線下門店因為買賣蕭條,房租也在不斷減少 于是店鋪本錢在不斷攀升,線下門店本錢在不斷降低,兩者最后達到了統一水平。
但店鋪還有個劣勢:太容易比價了。
所以店鋪總有一天讓企業無利可圖,不少干脆花錢賺吆喝。
以我在杭州的朋友為例,十個有六七個是做電子商務的,目前基本上都在探尋轉型。
因此,這個時候再介入傳統電子商務顯然思維早就落后了。
所以,網絡+又把大伙帶入了價格戰、同質化的怪圈。
此時還有一個變化在發生:因為商品一直還在加速生產,已經由短缺步入了飽和階段。
當買家的選擇空間愈加大,勢必開始挑三揀四。
這也就意味著一種微妙的變化又將發生了! 財富3.0年代的思維以人為本 載體:商品增值 市場:買方市場 伴隨市場上的商品愈加多,目前商品已經出現過剩了。
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在供大于求的狀況下,無論是哪種產品,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賣有人賣,你不做有人做。
所以這個階段肯定有非常大傳統工廠要破產,政府也在大力倡導供給側改革和淘汰落后產能。
但大伙不能忽視了,此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大伙的消費水平也在升級。
也就是說傳統方法生產的商品,已經愈加沒辦法滿足大家日益增長的需要。
以前大家的需要是怎么樣愈加快捷的找到商品,買到性價比更高的商品。
而現在商品已經足夠豐富、足夠多,而且都在優惠營銷。
大家的需要升級成了怎么樣找到好商品,或者說是找到是我們的商品,這就是眼下的狀況。
所以,那些能給大伙帶來價值的商品,仍然是短缺的。
這就需要大家需要給商品增值,水木然覺得大概有兩個方向: 第1、縱深化。
將商品的某種功能做到極致,愈加聚焦、愈加專注,就服務特定人群,引領行業的不斷細分。
第2、定制化。
給買家量體裁衣,走個性化生產路線,以后的商品不再是一整齊劃一的一刀切模式,這也是工業4.0年代的生產特點。
以上兩個方向會致使市場的分化,所謂市場分化就是說:市場大一統的年代正在結束。
以后的商品非常難再有統一的規范,這一群買家喜歡的商品跟另一群買家喜歡的商品是完全不一樣的,多樣化是這個年代最大的特點。
大伙彼此之間將完全搞不懂他們在搞什么,當然了大家也無需懂。
你只須生活在是你的世界里就能了。
而因為商業的細分,企業同質化角逐和價格戰的狀況將愈加少了,都是悶聲發大財型的。
從這里大家可以發現,商業重心已經轉移到買家這一端,第三方市場主導的市場正在變成買方市場。
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怎么樣圈我們的買家,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需要,所有從買家的需要出發。
以前是先做商品,再去找買家;以后是先找買家,再去訂做商品,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邏輯! 大家終于發現:商業的核心最后從做商品切換成了聚群眾。
而根據哪個主導市場,哪個就在分錢的定律,此時買家將大大受益,并且有權分得商品收益的一杯羹!進而言之,哪個擁有聚合買家的能力,哪個就掌控了將來商業。
所以,最好的年代即將來臨了! 財富4.0年代的思維人格信用 載體:互聯網+ 市場:信用市場 馬云說:假如說中國還有哪些紅利沒被挖掘的話,信賴、互信是最大的未開發財富。
的確,中國將來還有一波最大的紅利:社會信用關系的重建! 為何如此說呢? 在傳統信息互聯年代,第三方平臺的特征是強信息、弱關系。
譬如淘寶、大眾點評,都是在強調產品信息的正確性、公開性,但平臺上的買家之間的聯動比較小,因為買家過于分散,只能任由平臺發號施令。
什么產品做活動了、什么產品能上首頁、什么產品需要得下線,都是第三方平臺說的算。
但互聯網+年代的特征是弱信息,強關系。
大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IP、一個獨立的經濟體,而且彼此聯動性非常強。
大家獲得信息的方法更大的源于推薦,而不是告知。
根據大家上面所言,既然商業核心計理從物以類聚過度到了人以群分。
那樣以后買家也勢必從分散走向網盟。
作為一個買家,今天你不主動把其他人團結過來,明天其他人也會把你團結過去。
請記住這一點很重點,由于哪個主導了買家,哪個就主導了市場,哪個就能來分錢。
看看目前的淘寶吧,排名靠前的門店機會都被網絡紅人把持了,再看看目前的大V、網紅美女主播、自媒體、各種社群、與明星自創的品牌等等,都是這種特點的直接反映。
什么才是團結其他人的最好工具?當然是:信用! 一方面中國信用市場還未打造,其次大伙彼此之間失去了信賴。
大家都把很多精力本錢放在了怎么樣互動防備上了。
這直接致使社會的運作效率低下,譬如團隊內耗緊急、人與人的配合度非常低。
但在互聯網+、云數據、云計算的驅使下,中國信用市場正在打造。
一旦信用市場打造,它的意義不只在于整個社會的運作效率大大提升,而且意味著大家開始遵守規則,信奉契約精神,這是找回信仰的第一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將大有用武之地。
這就是為何馬云會覺得互信是最大的待開發紅利。
而以后的市場肯定是信用市場!水木然覺得鏈接力將成為將來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
對于將來每一個人來講,信用會變的格外要緊,將來的財富路線是如此的:行為信用人格財富。
可以如此總結:最好的推廣是內容,最好的內容是商品,最好的商品則是信用。
譬如暴蜂蜜螞商城,就是以一張手機卡為節點,將通信和網上購物對接起來,讓買家通過消費創富,現在這種商城愈加多,它們正在打破淘寶、京東等大一統平臺,形成多樣化并存的局面,并將個體信用融入到將來商業中,這也是移動電子商務和傳統電子商務的根本不同。
總之,只有抓住商業變化的精髓,深刻理解商業變化規律,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