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我介紹一下,我過去是一個創業人士,不止一次創業,有成功的創業經驗,也有失敗的創業經驗,期望可以從正反面兩個方向給大伙帶來一些獨特的考慮和啟發。
首次創業2003年,我創辦了一個開發者社區,叫JavaEye社區,是以業余的方法在運營。
到2006年,網站的影響力已經非常大了,我感覺應該把它當作一個事業。
于是,我開始創業運營JavaEye網。
整個社區進步非???,到2009年底,從流量、影響力、用戶量等方面來看,JavaEye社區已經是國內第二大的開發者社區網站了(當時第一大是CSDN)。
在2010年3月,正式被CSDN回收。
這就是我首次創業的歷程,創業了三年半的時間,那時候沒籌資,但放在10年前來看還是很好的。
然后,我帶領一個小團隊,從上海搬到了北京,擔任CSDN的商品副總裁和CTO,負責線上的產品開發和運營。
但在下面的三年時間里,我還是比較迷茫。
由于從2010年開始,剛好是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年代,我是CSDN的CTO,天天要處置很多的公司事務:開會、協調工作、招人、培養人才、部門PK等等,我感覺自己陷入了太多無意義的事情當中。
同時,我看到不少身邊的朋友,那幾年進步得非常不錯,我心里很不甘心,總想去創業。
第二次創業2013年十一國慶節,我從CSDN離職,出來后開始二次創業。
從2013年11月到2015年6月,我接連做了三個創業投資項目,但都失敗了。
到2015年8月,我加入丁香園,負責商品和技術團隊。
下面講一下,不到兩年時間里我失敗的二次創業經驗。
首次嘗試由于之前我做了10年的社區,但發目前移動年代,社區沒被非常不錯的移動化。
同時,我對微信也有比較深的研究,于是,我判斷基于微信的社區是一個有龐大需要的創業方向。
我一個人是做研發出身,又創業過,是平民創業者,對商品、研發、運營都比較懂,當時資金也比較充足,我拿了400萬的天使投資。
當時就組織了一個4人團隊:
1個商品經理,2個研發工程師:一個前端一個后端,再加上我一個人,自我感覺是一個小型精英創業團隊。
只用了4個月,商品就做出來,結果發現商品不可以。
為何不可以?大家做微信社區的同時,騰訊回收的Discuz團隊也做了微社區的商品。
Discuz微社區跟大家做出來的商品差得非常遠,大家的商品從客戶體驗和商品功能各方面要比微社區好不少倍。
但,微信自己已經是入口了,假如在微信里面再做社區,沒更多的入口讓用戶一次點擊進入。
假如入口的路徑過于復雜,用戶是不太可能用這個商品的。
大家自己判斷商品方向不可以,在產品研發已經完畢,沒正式上線之前,直接Close了。
之后大家考慮了一段時間,能否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方法去探尋入口?當時,公眾號又推出了新功能服務號的模板消息:當有特定事件發生的時候,可以向用戶推送消息,而且模板消息的發送量非常高,天天最多可以發十萬條消息。
于是,大家針對模板消息又做了一個設計,完全是以模板消息來驅動,讓整個社區交互。
但,做出來之后,發現還是不可以。
事實上,在2016年,比較火的分答、大弓、值乎,也是以微信服務號模板消息方法來驅動用戶用的,充當了迅速入口。
我在非常早之前就認識到模板消息的使用方法,但發現還是不可以。
由于社區的本質上是讓用戶之間交流。
而微信的對話模式、與微信群的交流方法已經足夠簡單。
假如要在微信里面用公眾號來達成用戶交互功能,就算用模板消息解決了入口難尋的問題,用戶之間的交流還是不如微信本身更高效、更便捷,用戶還是不會去用的。
大伙也可以看到,除去口袋通、有贊這種騰訊扶持的微信商城相對比較成功以外,在微信生態里面做社交應用應該說沒成功的。
當然微信里面做內容創業有不少做起來的,但大家覺得,移動年代的社區形態非常難有超越微信群的存在了,假如在微信里做比較復雜的應用,極少會有成功的案例。
這次由于方向錯誤,就把項目擱置了。
這是我首次嘗試。
第二次嘗試第一個項目close之后,我有個朋友想做一個親子游項目。
同時我也發現,不少技術員平常工作非常忙,周末就期望和老婆孩子參加親子游活動,尤其是在江浙滬區域比較重視家庭的白領,這種需要很旺盛。
于是,大家一拍即合:他做聯合開創者兼CEO,我是聯合開創者兼CTO,還有一個聯合開創者兼商品副總裁,總共三個聯合開創者。
團隊剛開始有20多個人,做了一年之后,發現問題還是不少。
最主要的就是創始團隊磨合不好、進步方向有分歧:CEO期望達成OTA平臺的模式,而我和另外一個聯合開創者的建議相反,覺得OTA模式不適用于強調個性化的親子游,應該更多嘗試偏社區的方向。
最后,我跟另外一個聯合開創者退出了。
這是第二次嘗試。
從2013年到2015年,VC行業投資了幾十個親子游項目,但沒一個跑出來的。
第三次嘗試雖然不做親子游,但親子方向還可以再試試看看,于是換了一種方法,做親子達人的共享平臺。
2015年Airbnb和Uber很火,提出了共享經濟平臺的模式,這種模式在親子范圍是有肯定基礎的:不少在大城市的70后、八零后白領,經濟收入最好,可能老公在上班賺錢,老婆是全職太太。
而這類全職太太至少都是同意過高等教育的,大家稱之為高知閑散社會資源。
大家在想,是否可以把這類高知閑散社會資源借助起來呢?于是大家嘗試了親子的共享經濟平臺,結果是籌資失敗。
在2015年剛剛成立這個項目的時候,有投資人有興趣,但被我拒絕了。
當時,我考慮的是,先把項目做起來再籌資,估值才好談。
2015年6月,大家跑出了一些數據:包含用戶實際轉化的比例、成交率、復購率,客單價等,數據都還挺高。
這個時候再去籌資,發現最好的機會已經過去了。
由于,2015年5月底A股狂跌,之后整個資本市場冷卻。
而且,在線旅游包含親子游的不少項目都比較失敗,投資行業對親子范圍的態度已經轉冷。
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去談投資就很不簡單了。
我記得非常了解,當時有個投資人對我直言不諱的說:其實你們這個團隊背景是非常強的,但親子目前顯然不是風口,可能要用很久才能做好這件事,你為何不去做更容易跑出來的方向呢?我感覺他說得非常有道理,創業還是要順勢而為,探尋適合的機會,所以就close了這個項目。
自我復盤從2013年底到2015年6月,三次創業投資項目都失敗。
但站在今天去回顧一年之前籌資失敗的事,我感覺是一件好事。
假如當時籌資成功,我或許會長期被這個項目牽制,而沒方法脫身,這對我來講可能是更壞的結果。
但那時候的我還是不太可以同意,非常不服輸,為何?第一,我在2013年十月離開CSDN,隨后開始創業,2014年的資本市場很熱門,不少創業投資項目拿到不少錢,憑什么就我沒做出來?第二,身邊不少朋友做得很成功,我一個人能力不比他們差,為何其他人可以成功,我為何不可以?第三,不少人也是第一次創業,不少項目進步步伐好,一年可以拿三輪籌資,為何我拿不到?當時這個殘酷的現實讓我非常沮喪。
由于不可以同意,所以我要深思。
我用了大半個月的時間來深思,到底問題出在什么地方。
第一,依次剖析所有項目,看看什么地方有問題;第二,找朋友聊天,尤其是創業比較成功的朋友,我過去沒受過重大的挫折,在別人面前分析我們的失敗好不容易;第三,請VC朋友剖析,拜訪出色的新興創業公司,看看人家是如何做的。
自我復盤之后,得到一個結論,我確實死得不冤。
1、我初次創業是2006年,已經過去七八年,當今的網上創業打法,跟當年馬化騰、馬云創業的年代完全不同了。
在10年前,網絡行業不是顯學。
那時候,大伙更期望去外企、跨國公司,譬如IBM、Microsoft等公司工作,這是更好的職業選擇。
至于說去網絡公司,大伙從未想過。
當時,網絡還不是社會主流所認同的行業,還處在拓荒期,所以沒那樣多精英投入進來。
但10年后已經完全不同了。
太多聰明人進入網絡,他們要么在創業加盟,要么在創業,社會的精英也吸引到這個行業里。
目前,網絡行業的薪酬水平也非常高。
在這個狀況下,角逐的激烈程度遠遠超越10年前。
相比10年前,我的能力更強、人脈更廣、擁有些資源更多,但就算讓我再復制初次創業JavaEye開發者社區的成功,我也非常難做到了,個人英雄主義年代已經落幕了。
2、選擇創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我之前二次創業的三個方向的選擇,都是有問題的。
事實也證明,我選擇的創業方向,到今天沒跑出來的商品。
換個角度來講,假如方向選擇錯誤,說明你這個人至少在創業方向上不夠敏銳,也只能怪自己能力不夠。
3、我在二次創業時候沒組建強大的團隊。
這是我做事風格上的局限。
我感覺自己很多方面都非常強,什么都可以做,從商品、研發、運營、市場營銷,包含銷售。
但目前網絡的角逐很激烈,需要專人負責PR籌資、專人負責公司內部治理、專人負責商品,一個強人是沒辦法包打天下的。
最后,在籌資方面,我也沒做好。
目前,籌資能力也是尤為重要的,籌資已經成為創業很重要的原因。
總結一下:1、創業方向和創業機會的選擇非常重要。
第一,可能10年前創業不太需要運勢,你只須埋頭做就好了。
目前只須是看著還能挖出金子的土地,一定有一堆聰明的人在拼命挖,整個網上創業范圍,非常難找到一些藍海,角逐態勢跟過去不同了。
第二,10年前,到處都是空白范圍,你做的是增量市場,提供新的服務,可以吸引不少用戶。
目前整個網絡版圖幾乎被瓜分完畢了,不少服務都是存量市場,要從其他人手里搶奪用戶,就很不簡單。
用戶習慣一個商品之后,要讓他適應新品,你付出的本錢是很巨大的。
第三,目前網絡流量已經被徹底壟斷了,這使得流量獲得的本錢特別高。
另外,要強調一點,成功的創業人士,總是容易高估我們的個人努力,而忽視大趨勢的推進,這其中也包含我一個人。
2003年我做開發者社區的時候,主如果在國內推廣開源軟件。
在2003年之前,技術員都是用商業軟件,而2003-2005年是由商業軟件轉到開源軟件的一個轉折期,這個轉折期就是一個大未來發展趨勢,所以JavaEye一下就做起來了。
因此,不少成功創業人士只不過由于在適合的時間踩對了適合的風口,再加上自己沒犯致命的錯誤,可以說運勢的成分非常大,而不是由于個人能力強。
第二,網絡行業需要抱團,這點非常重要。
譬如我目前在公司,有時也會參與一些騰訊內部的交流討論。
創業公司進步中,假如有前人給你指點,你無需再去探索,不然,你會走不少彎路,浪費不少時間。
而浪費的時間或許就非常致命,由于你的角逐對手可能已經跑到你前面去了。
第三,創業團隊還要互補合作。
作為一個技術創業人士,假如你創業的時候,還沒一個好的合作伙伴,說明你創業的條件還沒籌備好。
而是應該創業之前,你就基本搭建好這個團隊。
組建合作互補的創業團隊本身也是開創者的基本能力。
最后,「MoveFast orDie」,這是反傳統觀念的。
過去一直說好的商品要慢慢打磨出來,但放在目前,10年前一些出色的慢公司最后都敗給快公司。
2006年,當時國內著名的Web2.0公司有大眾點評網、豆瓣、百姓網。
而目前,大眾點評網被后起之秀美團回收了,百姓網也是跟58同城也拉開了巨大的差距,而豆瓣慢慢沒落了。
由于角逐很激烈,而且你所處的環境瞬息萬變,只須不夠快,可能就已經結束戰斗了。
這是非??膳碌?。
只有籌資速度飛快,迅速讓自己成為一個獨角獸,迅速在細分范圍成為一個壟斷者。
不然,只能被底價并購,或者創業失敗。
給技術創業人士的建議最后給技術創業人士提一些建議:第一,要拓寬我們的人脈,儲備合作伙伴資源、VC資源,這個尤為重要。
相當多的人可能在創業的時候,才由VC介紹一些合作伙伴,介紹一些重點資源。
假如常常參加各種各樣的行業會議,擴大我們的社交圈,好讓自己變得更Social,認識每個范圍方面的牛人,有過足夠的磨合,如此創業會更順利。
第二,應該避開存量市場,尋求增量市場。